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唯一战胜国> 第四十七章:仆内门公司的噩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七章:仆内门公司的噩运(1 / 5)

重新杀入长江流域的民族商品这次不仅有了自己的运输渠道,而且还联合建设起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并且使用了商标。

洋行主要的涉及领域就是运输业,然后以运输业参与进口、出口。此时的华东自治政斧显然是要这些洋行不仅进出口做不成,连运输业都插了一脚。

残酷的市场拼杀再次展开,不过重振旗鼓的中国民族资本显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双方在长江流域一武昌、汉口为中心,开始压低商品销售价格。

中国商品降一点,洋行就降更多,以让洋货的价格始终低于从华东自治三省运来的商品,想以此来打击中国民族资本。

此时在中国的洋行数量达到两百多家,这些洋行分散在各地,他们涉及多种领域,其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国际托拉斯的影子。

托拉斯是一种垄断体系,他们对于市场上出现的竞争对手高度灵敏,往往以优势资本来打击竞争对手,然后将其吞并。

然而这次那些洋行却失算了,他们虽然把价格压到比竞争对手的还要低,但却依旧有人买他们的商品。

当然,他们因为压低了价格,更多的买家还是选择购买他们的商品,但在这种价格下,他们卖得多亏得也多。

这是一场耐力上的考验,然而这些洋行不知道的是,来自华东自治三省的各种商品大多只把价格压在还有一点利润的状态下,因此不管卖多少都有钱赚,只是赚得多或者少而已,基本上不会出现亏损。

这源于他们争回了成本优势,养商的货物从海外运来,首先需要的成本就更高,同时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多数比中国来得高,不过华东自治三省的工厂大多需要缴纳污水处理费,而洋人的货物有些则是在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殖民地生产,例如印度。在这一优一劣的状态下,双方很难说谁的商品更有竞争力。

但华东自治三省的工厂多使用先进设备,在这些先进设备的使用下,商品成本有的甚至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