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明末疯狂> 第二百零五章 历史名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零五章 历史名词(1 / 5)

紫禁城内一片肃然,崇祯皇帝仔细地看着面前的两份奏章。一份是三法司对陕西三边总督杨鹤的判决书。另一份就是杨鹤的儿子杨嗣昌的替父代罪的奏章。

当崇祯二年,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上任以后,发现陕西全境农民造反风起云涌。因此,杨鹤就提出了要朝廷提供钱粮,对陕西的受灾老百姓赈灾的请求。

杨鹤的理由就是,杨鹤把农民起义看作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他是从比较长远的观点,为朝廷出谋划策的。杨鹤主张要把钱花到招抚赈济上面去,帮助农民复业。这样做不仅可以弭患消萌,而且农民安排既定之后,zhèngfu还可以继续征收赋税,所以说“利莫大焉”。

如果一味主剿,把钱用于军费,不仅无法恢复社会生产,花掉的钱也不能通过赋税形式收回来,而且他自己的经验也证明,不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参加起义的人势必越来越多,剿局既不易结,后患也更加严重。这就是杨鹤建议以抚为主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杨鹤的主张很有道理,崇祯皇帝也拨发出帑金十万两赈灾以支持杨鹤的主张。

但是,杨鹤的招抚赈济的主张很快就破产了。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条就是因为没有后续的赈灾钱粮支持,很多已经招抚的造反农民旋抚旋叛;

另一条就是因为鞑子入关,陕西派出了到京城的勤王军队,导致陕西的官府手中,只有很少的朝廷军队对农民造反军队进行围剿。再加上那些勤王的兵丁的逃亡后,投入到农民造反军队中去,使得陕西农民造反军队的势力更加庞大了。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例如主剿派官员的杀降行为等。但是不管怎么样,杨鹤的主张是彻底破产了。而接任杨鹤陕西三边总督的是,在剿灭农民造反大军时,屡立功劳的洪承畴。

另外提一句,洪承畴上任为陕西三边总督以后,通过血腥的手段镇压和不让粮食流入到农民造反军队活动区域的方法,有效地把陕西的局面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