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策行三国> 第1113章 封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13章 封侯(2 / 4)

南回来,还不太清楚关中谈判的事。孙策一直和他保持联络,每隔几天就会有消息来,有事则话多,无事则话少。他提到了派蒋干去关中的事,目的很简单,就是推行荀攸提议的尊王攘袁方略。他也清楚,这个方略对孙策的确有利,可是困难也不小,尤其是粮食短缺很难解决。张纮刚刚也说了,南阳各县的仓库都空了,那如何筹备给关中的粮食就成了问题。

具体涉及到周瑜,就是需不需要从南郡和江南转运粮食,转运多少,会不会影响南郡驻军的供应。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下益州,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秭归、夷陵防线必须要加强,别的地方都可以缓一缓,这几个县的粮食不能动,不仅不能动,还要酌情增补。

对周瑜的问题,张纮做了解答。

根据孙策的计划,前后可能要给关中转运两百万石,但这两百万不需要一次性运到,第一批只准备给三十万石。这些粮食暂时由丹水、析县等五县筹措,主要以向当地世家借贷为主,以秋后的田租偿还,期限三个月,利息三分。这两年南阳没有什么战事,世家和不少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存粮,暂时不会影响生计,能赚点利息,他们也不反对。五个县,多的七八万石,少的两三万石,筹措三十万石粮没什么问题。

根据对关中户口和驻军的估计,这三十万石能解燃眉之急,缓解灾情,稳定人心,其后再视情况而定,这情况包括灾情的发展、双方谈判的进度,逐步进行调拨。如果能将时间推迟到八月秋收以后,压力就会小得多,以南阳的户口基数和耕地面积,一次性拨付五十万到一百万都没什么大问题。如果要在秋收之前拨付,问题可能会大一点,到时候可能要从江南调拨一部分应急,或者从颍川抽调一部分。

这些都是建立在没有大战事的基础上。孙策的主体方针是能拖则拖,能谈尽量谈,但各地驻军的军粮要保证供应,随时准备作战,以战促和。如果真的发生战事,优先供应军粮。实在不行,就以高利息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