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万历新明> 第三百四十二章 赈灾(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四十二章 赈灾(下)(3 / 4)

近,对缓解灾情起效快,立竿见影;同时,因为大量地主捐粮,像是马邑县田大嫂家这样的自耕农就得以保有田地,也极大缓解了因灾情引发的兼并狂潮。

政事堂第二道钧令是兴工役,以工代赈。朝廷拨银在太原、宁武、大同、朔平等州府大修水利,蓄水通渠,兴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潘季驯总理的黄淮水利工程本与山西无关,但这些年来,已故中兴郡王张居正借着这股东风,在考成法中强化这方面的考核内容,山西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

侯于赵这夯货在去年已经以工代赈一波,干了些工程。今年朝廷拨款数额翻了两番,那灰银票、白龙洋在张四维红着眼睛监督下几乎全数拨付到位,这山西各级官员要是再干不好就只能在王命旗牌下饮恨了——涉及到救灾粮款,梁问孟在这方面更加不敢掉链子。

其三是防次生灾害令。山西这地方旱灾多,而且邪性,几乎每次灾情都是链条式的。历史上像今年这样的全境大旱虽然不多,但局部旱情也都伴随次生灾害。

旱灾之后必有蝗灾,这几乎是规律;然后是人畜饮水困难导致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动不动就来个“地陷百丈方圆,房屋塌毁无算”之类的;另有森林大火,土地沙化等远期影响,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些灾异之间的联系。

为了防止次生灾害,政事堂钧令要求山西地方通盘考虑水资源利用。凡能用黄、汾、沁、桑干、漳、滹沱等大水系的各县,巡抚衙门要保证全省一盘棋,平均利用——不得有任何地方保护。

尽管今年难有收成,但具备条件的不能停止灌溉。要做到修好一段就灌溉一片,尽力消灭蝗虫孽生的地理条件,并尽力满足全省的人畜饮水问题。

其实山西超过一千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五十多条,水资源不算少。但全境大旱的情况下,基本上小河干,大河浅,倒给建设水坝创造了条件。

为了落实钧令,梁问孟征用了全境的水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