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诡三国> 第1810章 大论闭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10章 大论闭幕(2 / 7)

间的推移,句读慢慢的就彰显出其重要性来了……

就像前面所说的,个人读同一本经文,有可能因为句读的不一样,导致了解读的不同,然后在相互争论的时候,突然发现牛头对不上马嘴,然后便不由得审查其原本的问题,又延伸到了谁的句读方式才是正确的问题上面来。

随着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众人才发现一个统一的经文『句读标准』,是多么的重要,甚至比起『求真求正』、『仲尼不圣』都来得更贴近自身,毕竟『求真求正』是理念上的,『仲尼不圣』也距离遥远,唯有句读这个事情关系到了自身将如何正确的解读经文,所以到了后期,就经常看见有一些人会为了某句经文到底应该如何句读,争论得面红耳赤。

各执一词的时候,往往就需要一个仲裁方,而最先提出句读的蔡琰,无形当中就成为一个最好的仲裁者。一来蔡琰和来参加青龙寺大论的这些河洛的,河东的,太原的,关中的,汉中的,以及一小部分荆州的士族子弟都没有什么太多的私人交往,所以采用的都是比较公正的态度,也比较能让人信服,第二个方面么,蔡琰自身携带的『图书馆』技能加持,引经据典不要太容易,常常稍微有一些不服气的苗头,就被如山如海的各项经文举例给淹没了,在庞大的数据冲刷之下,任何反抗都是徒劳……

而最先被蔡琰用数据流冲刷的这些人,其中又有一部分人在那种『怎么能只有我吃苦头,怎么也要拖一两个垫背』的思想之下,又拖来更多的人去承受一番『蔡琰式』的举例说明的洗礼……

慢慢的,蔡琰这个『句读之师』的名头就被默认下来了,很多人干脆到了后面,甚至将自己对于经文上的一些疑惑也都拿来询问蔡琰,请蔡琰指正。原本对于蔡琰略有微词的人,也渐渐管住了自己的嘴巴,然后调转过来称赞蔡琰不愧是蔡邕之后,大家风范,经学传家云云。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起初不被人看好,却在不经意之间搅动了风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