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抗日之铁血使命> 第一百四十二章:代行命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二章:代行命令(3 / 5)

军、103师、112师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门、土桥镇、天王寺以南地区向敌突围。教导部队向昌化附近集结,66军向休宁附近集结,103师、112师向于潜附近集结。”

“83军于紫金山、麒麟门、土桥镇东北地区突围,向歙县附近集结。第2军团应极力固守乌龙山要塞,掩护封锁线,于不得已时渡江,向六合集结。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先向花旗营、乌衣附近集结,36师应掩护各部队渡江后,然后渡江。”

“这计划制定的还是不错的,如果按照卫戍司令部的突围计划实施的话,城里的部队至少能突围出去三分之二,但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一个烂摊子了!”

李国耀摇了摇头说道:“再好的计划那也只是计划而已,没有人实施它就是废纸一张!”

关于这事儿李国耀心里还是非常清楚地,卫戍司令部突围计划的基本精神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一部随司令部由下关渡江,计划还是制定的很不错的,因为现在日军忙着攻占南京城,各部队之间存在诸多缝隙,中国军队完全可以通过这些缝隙顺利突围。

但在书面命令分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等南京守军中的中央嫡系部队,叮嘱他们“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

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广东部队第66军及第83军之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

有口头指示为依据的部队,必然一起拥向敌人尚未到达的下关,以便迅速、安全地渡江北撤;许多未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因发现友军撤退而撤退。虽接到命令而并不知道撤退计划详情的旅、团长们也都认为上级既然要军队撤退,在下关必然已准备好大量渡江工具,因而亦皆拥向下关。

自行决定由下关渡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