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抗日之铁血使命> 第九百八十六章:守于内线攻于外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八十六章:守于内线攻于外线(2 / 4)

德胜问道。

李国耀当即说道:“理由有三个,第一这地方地理位置重要,聊城地处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地理位置很重要。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无论是经济还是农业都很发达。而且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那里是山东重要的产粮区,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颇为有名,同时聊城境内有许多高矮不平的丘陵,地势虽然不是很陡峭,但是还算得上是复杂,十分适合部队发展。”

“第二是这里容易打,道理你们也清楚,日军想要攻打鲁西南,必然会从聊城方向调动兵力。小鬼子的守备部队就那么多,抽调走了,聊城必然守备空虚,我部甚至于都不需要出动多少兵力就能拿下重镇聊城。第三是聊城有我想要的东西!”

“什么东西?”马德胜进而问道。

“煤炭和铁矿石!”

接着李国耀继续说道:“聊城有山东境内最大的煤田——阳谷、茌平煤田,该煤田分布在莘县南端、阳谷大部、聊城东部、东阿西部及茌平南部,预测储量217亿吨。另外聊城还有大量的铁矿,而这些是我们锻造钢铁和生产武器装备的必需品,所以到聊城发展对我部来说至关重要!”

当然了,除了这些之外,李国耀还有一个原因没有和众人说明。不是他不想说,而是不能说,那就是聊城是一个可以让部队快速发展的地方。

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以及日军人侵,虽然给聊城的农工商各业造成了极大破坏,但是也培养了聊城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单单在聊城及其周围地区活动的抗日武装就足有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0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

在此当中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