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二五八章 盯上武清伯的清华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五八章 盯上武清伯的清华园(2 / 4)

如此一来,商人得了盐引,边关得了粮食。

在朱元璋看来,商人们没有丝毫的贡献,就是倒卖倒卖,结果能够搞到那么多钱。这是不合理的。

他们想要赚钱,可以,要为国出力。

在这个政策上,就体现了朱元璋这种思想。

事实证明是很成功的,商人们开始往边关运粮食。

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在边关开荒种地,雇佣百姓过去种地,直接把粮食种出来就给边关,省去了运输成本。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商屯。

有很多百姓依靠这种方式生活,使得边关繁盛,大大促进了农耕和商业。

因为地理的原因,这个时期主导盐业的是晋商。人家离边关很近,有土地优势。

可是如此一来,很多人就不满意了,比如产盐地的那些商人。两淮的徽商和浙商都很不满。

好处都让你们吃了,我们怎么办?

于是他们开始和晋商争抢了起来。

想要打破晋商的垄断,就需要从国家政策上下手。

经过时间的推移,大家都知道盐引赚钱。于是勋贵和勋戚们也开始伸手,私底下从将领手里收、管朝廷要,用尽各种办法弄到了手里,然后再高价转卖给江南的商人们。

双方就这样结成了利益团体。

于是在双方的推动下,在大明弘治年间,大明时行了一次盐政改革,将纳粮开中改成了纳银开中,意思就是不用再运粮食了,直接用钱买盐引,表面上打的旗号是给朝廷的国库增加收入。

边关的粮食问题也很简单,直接发银子,让边关的将领就地采买。可话说的好听,真正拨银子的时候又以各种理由拨不下去了。

毕竟朝廷也没钱,拨下去了也会被层层贪污,根本就没用。

这使得大明的边关情形急剧恶化,贪腐严重。

那些商人见种地无利可图,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