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獒唐> 第二十七章 四伯的诗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七章 四伯的诗句(2 / 5)

。”吴宁瞬间了然。

这么一想,孙伯安还真不敢。因为大唐想考功名,和后面的宋明清可不一样。

从北宋开始,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只要有真本事,其它的什么都不用考虑。

但是,大唐不行。

大唐的科举属于初兴,有本事还真不一定行,你得有好人脉。

什么样的人脉呢?

王候将相勉勉强强;皇亲贵胄基本及格。

科举确实给了平民百姓晋升的机会,可是,一来不靠关系的寒门士子毕竟还是少数,出来那么一个,那都得是当作宣传素材写进史书里的。

二来,其实科举的初衷并不是给百姓晋升的通道,打一出来,它就是有它特定的历史使命,有特定的政治意义的,这是皇权为了打击魏晋世家对政治的垄断而生的。

大名鼎鼎的七姓十家,从唐太宗开始就不断打压,可是直到现在,也依旧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那么为了削弱世家的影响,又为了避免科举选出来的人材不落入世家集团,皇权的唯一出路,就是在科举上作弊呗。

明面上的说法就是,“举荐”。

士子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脉去举荐你,你才有可能考中,才有可能进入朝堂。

于是乎,“拜谒”也就成了这个时代文人,在读书之外最最重要的考前活动了。

李白书没读几年,可是考前拉关系拉了几十年;

白居易命好,入京就找对了门子,不但明经稳过,而且进士也是手到擒来。

太平公主最牛的时候,不但她举荐的人一定能考中,而且连三甲都是她来安排。

而孟浩然就倒霉了些,拜谒了一辈子,也没找对门路。所以,即使诗名天下,可终其一生也没当上官。

在当下,举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读好书更重要。

而能够举荐的皇亲贵胄,正好有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