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二百七十三章 只道当时是寻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三章 只道当时是寻常(3 / 7)

,而大明在宣德、正统年间的到京的赋税,大约只有三千一百万石左右。”

林绣挠了挠头说道:“内帑光放赏就折腾了三百余万两银出去。”

“现在稍微好了些,银币一枚,平厘七钱,但是每年依旧需要百万银币以上。”

“折粮大约需要两百万石。”

朱祁钰满是笑容的说道:“大明的人丁从洪武年间的三千余万,增长到了现在六千余万,京营的维持成本从永乐年间的年三百万石,增长到了年八百万石以上,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朝廷的赋税,甚至低于洪武年间。”

“当时瓦剌人蛰伏,鞑靼人龟缩,兀良哈人摇尾乞怜,任谁去看,都会觉得,京营如此高的花费,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朕才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兴文匽武是一个大课题,每次盐铁会议,都会讨论一番。

杨洪是站在军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朱祁钰是从君主或国家支出的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

大明朝实在是太穷了。

其实国朝之初,获得军士的成本较低,无论是洪武年间的军屯卫所,还是永乐年间的北衙军到后来的京营,都不算昂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这种成本便愈加高昂了。

这在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在开国的时候,可以大肆鲸吞天下开边,但是随着时间的流矢,便无法在支撑了。

这里面的因素很多,财经事务无法支持,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朱祁钰又补充了一句说道:“当然,天下诸事并非完全的财经事务问题,比如于少保调动备操军、备倭军入京,二十余万大军入京,这组建的费用花了多少?一纸政令耳。”

群臣沉默了许久,陛下思考问题,始终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这种视角带给群臣的冲击力,是极其摄人的,他们从未思考过此种的缘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