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别叫我歌神> 第260章:《音乐的科(dou)学(bi)之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0章:《音乐的科(dou)学(bi)之歌》(2 / 5)

3当动机,构建旋律。

有了一个动机,不管这个动机好不好听,接下来就可以用各种办法展开它,把它变成一个乐句。

然后有了乐句,剩下的就更简单了,可以重复,可以上行模进,可以下行模进,可以把它的音程扩张或者压缩,可以同头换尾,同尾换头……

但谷小白这里都不用,他就是要简单重复,洗脑!

太复杂了,学生学不会啊。

谷小白双手在钢琴上弹了几下,找到了一条简单的旋律,谷小白就唱了起来:

“梅森测声速,胡克定频率,

牛顿奠基础,波动成方程。

克拉尼花纹,声音变图案,

板振动方程,索菲热尔曼,

若问膜振动,还要看泊松。

费希纳定律,亥姆霍兹运动,

心理与声学,自此才结合。

总结前人作,瑞利表面波。

安德罗诺夫,还有霍普夫,

自激会振动,系统会分叉。

科学与音乐,从来不分家。

学会这首歌,考试不会挂。”

三分损益法产生的,是中国最传统的五声调式,因为没有半音和不和谐音程,它们之间的任何两个音,听起来都很好听。

有些乐器因为使用的就是五声调式,所以怎么都好听。

譬如古筝,随便拨弄一下就能让人沉醉不已,因为它不论从哪里开始,不论怎么听都在调上。

又如钢琴的黑键,就是五声调式,怎么弹都好听,非常符合心理声学。

换句话说,用五声调式写歌属于easy难度,传统的华语歌曲,其实大部分都是用五声调式写的,因为这样写特别简单,怎么都不会出现难听的音。

但未免单调就是了。

直到2000年之后,这种现象才略为改观,更多的情绪和表现力被引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