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亮剑之从永不磨灭的番号开始> 第四百四十九章 中将满地走,少将不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九章 中将满地走,少将不如*(3 / 4)

,职务比较高的胡棕南、宋西濂、王竟久、孙员良等人,均被叙任为陆军中将衔,而进步较慢的范汉杰、杜一明等人则被叙任陆军少将衔,作为三期毕业生的王耀武,能够在第二年跻身陆军少将,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文镪此刻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意思。

“维国也不错,当年是陆军少将,可惜的是,即使现在是第一军军长兼任集团军副总司令,也照样是陆军少将。”

关于铨叙军衔和职务军衔的区别,举一个恰当的比喻,很像体制内的“档案工资”和“实发工资”,档案工资是按工龄、学历、级别等等严格规定的,数额普遍不高,但是实发工资就要加上职务津贴、岗位津贴和各种补贴了,因此总额一下子就上去了。

改革之前的军衔基本只跟职务挂钩,按世界各国军制的普适性,野战步兵团长的基准军衔就应该是上校(日军的大佐与之相近),那么再以上的旅长职务,基本就要授予少将军衔了。并且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伐军总司令部和几大派系军头,都可以随意给所属部队的旅以上军官授衔,那么当然是将官满天飞了。

于是1935年军事委员会设立“铨叙厅”,蒋某人以亲信林玉为厅长,着手对全国军队的将官根据资历、职务、奖惩历史等进行考评,然后统一叙任正式军衔,尤其是对上将群体规定的特别严格。

应该说这次整顿的效果还是不错的,1935年授予的陆军上将和陆军中将群体,数量非常有限:总计有特级上将1人、一级上将8人、二级上将21人、陆军中将89人。

是以,从1936年初到1937年7月间,各级将领挂的都是货真价实的铨叙军衔,一点都不乱。

其中陆军中将的数量,两年的叙任也不超过200名,靠谱。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以后,蒋某人授意军事委员会发布了一道通令,大意是抗战期间全面停止铨叙军衔的晋升,这是影响中将数量的第一个重要“操作”。

也就是说,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