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明第一臣> 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经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经济(3 / 5)

花,原料可不便宜啊!”

刘伯温也笑道:“张相,你忘了,咱们在江南均田,还特意对桑麻田课税,怕的就是多种桑麻,减少了粮食。若是按照张相所想,必须要人工少了,原料价钱不变,产出的丝绸布匹才能便宜,不然的话,价钱还是那样!”

张希孟闭目思忖……渐渐颔首。

田地不增加,分配多少种粮食,多少种植桑棉,其实是有上限的。

也就是说从原材料这一关就给卡死了。

想要搞什么工厂机器的大生产,根本行不通。

张希孟略沉吟,就又道:“两位先生,你们再想想,就算原料不变,每人每年的衣料不变。如果都改用织机,节省织工数量,行不行得通?”

宋濂直接摇头,“张相,明明有好的,又何必要穿差的?这不是找不痛快吗?”

刘伯温也跟着道:“是啊,张相,就算不招募织工,她们在家里,也要整日纺线……多少农妇在家里针织女红,把眼睛熬瞎了,就为了换点钱,添补家用。毕竟力气越用越有,钱可不会越花越多啊!”

张希孟听到这里,触动了心弦……他终于可以给自己的疑问写上一个差不多的答案了。

不是中原大地没法领先其他地区,先发展出工业,而是工业这条路,违背这个庞大农业国家的天性,甚至说完全不符合经济规律,属于用手走路,拿脚用筷子了。

宋濂提出的原材料制约,是一个前提。

也就是说,一年就能产出这么多东西。

如果都用高效的纺织机,织出来质量并不好的丝绸布匹,老百姓是不认可的。

物资稀少的条件下,人力就变得不值钱……一个碗破了,也要想办法补上,继续使用,一小块布头,也不能随便扔了,要用来补衣服,做鞋垫。

人们更愿意耗费无数精力,增加那么一点点收成。

在种田上,表现就是精耕细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