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5 众人看先生(2 / 7)

那个时候年纪不大,中二病正是强烈的时候。

只觉得先生写的这些文章, 佶屈聱牙, 枯燥乏味, 异常的难懂。

偏偏考试还喜欢拿出来做阅读理解。

一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 另一棵也是枣树”,难倒万千学子。

只觉得头皮发麻,好好地一句话, 怎的分开来写。

还得分析其中的道理,作者为什么这样子写。

换做是旁人的,易泽绝对写上成分赘余,语义重复, 罗里吧嗦不够精炼之类的东西。

但对于先生的敬畏,以及之后试卷批改时老师可能有的责备,易泽还是相当的从心,绞尽脑汁写上去似是而非的套话空话。

这样写自然是驴唇不对马嘴的, 但要求一个年岁不大的孩子, 能对先生的文章有什么理解,实在是太过于强人所难了。

说实话, 先生的文章, 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 有了一定的阅历,而后对于社会对于人生, 有了较为充分的认知之后, 才会觉得厉害,才会有更深的感触。

就好比《红楼梦》, 年少之时去读,只觉得了无生趣,每天都是些家长里短, 分外的无聊, 还不如看点武侠小说,体会刀光剑影的热血争斗。

不同的年岁, 人的认知会有不同的变化。

人不是动物, 一切都刻在了基因上。

动物出生不久, 就能够学会捕猎的本能, 基因中的记忆,让他们能够迅速的学会如何在野外获取食物。

人类没有这个功能,小孩子你不教他怎么用筷子,那他就只会手抓饭了。

当人成长到面对现实的时候,就可以去通读先生的著作了。

每一次通读,都是一次成长,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活着》的作家余华就曾经提到过自己对于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

余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