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人,得加钱> 第六百四十五章 打八旗 分田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四十五章 打八旗 分田地(2 / 7)

在他详细询问下,几位农户都给出今年稻子产量可能减产四成,甚至五六成的肯定回复。

贾六高度重视,立即指示丁庆组织人手将方圆十里所有稻田都看一下,看是否稻子长势都跟这片一样不如人意,还特别强调要注意是否有绝产的地亩。

调查要实事求是,既是调查情况,当然不能只调查好的,不调查差的。

长的,没长的,一块看,一算测算,才叫科学嘛。

不讲科学,那是要失人心,要亡大清的。

结果很快报过来,都跟贾大人看的这片稻田差不多,长得很差,麦穗十有五六都是瘪的。

听了丁庆的汇报,贾六心事更重,去年京畿地区粮食减产,百姓们还能咬牙撑一撑,今年要还是这么个情况,百姓们还能坚持?

他是总督大员,年收入高达一个亿,他可以坚持,仅靠种地过日子的百姓哪里能坚持。

眉头紧皱的贾六虚心讨教那几位抽了自己快一盒烟的农户们:“老人家,过往水稻每亩产量是多少?”

按农民专家们的说法,过往水稻产量年成最好时,大概一亩地能收到三石,也就是400斤出一点。

一般的话也能收到接近三石,350斤往上一点。

取平均值,每亩产量应该在370斤左右。

如果今年产量总体减少四成,那一亩地只能收220斤左右。

这个产量是非常骇人的。

贾六前世时由于化学农药这些科技的辅助,水稻产量能达到1200斤往上,年成好甚至能收到1500斤。

当然,主要是平原地区,其它地方通常是对半腰折。

小麦的话,有1000斤就是高产量了。

也正是因为科技,才让中国人民彻底吃饱饭,告别忙时吃干,闲时喝稀的苦日子。

所以要感谢科技,而不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快子骂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