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新顺1730> 第六三零章 觉醒(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三零章 觉醒(六)(1 / 6)

理论上,可以收回佃地、改稻为桑。

但儒家的思想,是不理性的,而是人道主义的。

理性,是血腥的,且血淋淋的。

这么搞,就是在逼着上亿的佃农家破人亡。

刘钰举英国农业雇工的例子,其实也是为了和这些人一直说的“国内根本没有市场”,不是一句虚言。

国内没有市场。

想赚钱,只能往外打。

国内的百姓是真的达不到在农场做工一年收入100两的程度。

没钱,衣食尚且无法满足,怎么可能去消费呢?

也是为了让这些新兴阶层觉醒阶级意识,大顺的对外扩张,不能依靠士绅,只能依靠现在可能要出现的、扭曲的、勋贵和商人联合的财阀集团。

只有他们,对外扩张才是有利的。

按照刘钰举的数字,某种程度上讲,马戛尔尼说的“在中国农民脸上,绝难见到英国农民那样的啤酒肚和红扑扑的脸庞”这句话,实在正确的不得了。

但是。

这里面不只是马戛尔尼用的春秋笔法。

实则,拿出来详实数据的刘钰,也玩弄的春秋笔法。

因为,在英国、在法国,和在中国,农民这个概念并不一样,情况也不一样。

很多人带入的是中国农民的地位,去想象欧洲农民一定过得比工人惨,所以农民就是英国收入最低的阶层了。

在场的这些商人,听到“农业雇工”这几个字,想到的就是他们熟悉的大顺佃农。

然而,这就是一种谬误。

事实上一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很多英国工人的梦想,都是做工赚钱,然后去当农民。

而此时英国一名教师的工资,一年其实只有大约15英镑,大约是成手的农场雇工的一半。

英国的农业有其特殊性,英国的贵族和地主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