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新顺1730> 终章 九三年(十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终章 九三年(十七)(2 / 7)

发展生产、鼓励生产、统治、按照先羁縻后改土归流外加国野据点的模式,对于南洋地区的生产力恢复起到了非常正面的作用。

因为印度本身不只是个原材料生产国,还是历史上18世纪世界第一大棉布出口国,从爱尔兰到好望角、从莫桑比克到红海、从波斯到安汶,到处都有印度棉布的身影。

所以大顺在印度的“按照国内工业资产阶级的需求而对印度实行的改造”,是可怕而又暴力的。

是把一个棉布出口国,愣生生毁灭成了原棉出口国。

但在南洋。

大顺则确确实实使得南洋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提升——亩税货币化模式,就是此时在南洋先进生产关系的象征。

一来意味着农民具备了多生产的动力,交了亩税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二来意味着对于资本而言,私有制的土地模式打破了过去产权不清的村社模式,也方便了资本的圈地、放贷、兼并。

三来大顺急速发展的工业,使得大顺现在急需南洋的各种原材料:棉花、靛草、橡胶、咖啡、烟草、稻米、木材、香料等等。

当然,或许可能听起来有点反直觉。

这征亩税什么的,难道不是大顺一直以来的传统吗?亩税货币化?大顺之前也是这一套,怎么就和工业资本主义殖民观扯上关系了?

这,就如同老马讲的那个笑话:说有个人掉进坭坑里快要陷进去死了,这时候他开始恨牛顿。说都怪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让他脑子里有了万有引力的意识,所以他才因为重力而陷进坭坑里。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并且写成书,融入人的意识。是不是说,万有引力就不存在了呢?

老马说:

【笼统而简短地说,所有的征服有三种可能】

【征服民族把自己的生产方式强加于被征服的民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