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满级考古大师> 二百八十章 被玉堆满的内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百八十章 被玉堆满的内棺(3 / 4)

“弱”水只剩下被动挨打的“柔”性,认识论的成分替代了方法论,使得“无为”、“不争”的好处得以更好地宣扬,这种悄无声息偷换主题的情形还有很多。

显然,这是老子的学说,在后世的传播中,被人修改了,弱化了老子学说中的刚强之意,强化了老子的“无为”“不争”的论调。

这无疑是一种削弱老子学说的做法,显然是在一些道统之争后的结果。

甚至有可能就是儒家的一些学者,故意如此改的,让儒学的传播能更加坚固。

毕竟老子自己都“不争”“无为”了,那你学老子学说的人,还好意思和儒家争吗?

其中,改的最为过分的,是《道德经》通行本第十四章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中,这句却是: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别看只是改了一个字,但是整段话的含义,完全变了。

这便是典型的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通行本中强调遵循古法来治理当下,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祖宗之法不可易”,而通常的“祖宗之法”都是指周礼。

而老子,却是认为,当下的社会,自然要寻求当下的法度来治理,要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可以看出,这古本和今本之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理念了。

众所周知,孔子的志向,是复兴所谓的三代之制,恢复井田制度。

简单的说,孔子这人是非常崇古的,觉得祖先做的一切决定,制定的一切制度都是正确的,后人都不应该改动,而是应该恢复古制。

这也是后来儒家最重要的一个理念。

这才有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易”,才会自汉代之后,历来朝代都再难出现如战国时的变法之时。

要说战国变法是因为乱战的原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