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靖明> 第304章、南京热锅,北京热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4章、南京热锅,北京热血(3 / 10)

,曰病,曰罢,曰不谨。

四等,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并在逃者为民;才力不及者,斟酌对品改调。

堂审,就是给个辩驳的机会。五品及以下的考察结果,在部院京察这个环节就会决定。

四品及以上,按规矩是在堂审后开始写自陈疏,由皇帝决定去留。他们不用被堂审,这是朱袍人的体面和特权。

历来京察,大多都掺杂了清洗的元素。

因此,京察也历来都被官员所抗拒。一开始十年一考,弘治年间定下六年一考都不能严格遵守。

这六年一考成为正察。正察不遵守,借什么灾变之名临时京察、实则清除异己的闰察则不定期会出现。

眼下不是闰察,皇帝继位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了,确实名正言顺。

但众人忘不了,新法当中,还有考功法呢!既然有了考功法,还有这个京察的必要吗?

南京六科都给事都沉默不语:南京官员大多都是在这里养老的,他们也谈不上多例外。

养老人何必为难养老人?

要知道科道官的品级都比较低,他们也在被考察之列。

夏言则开了口:“久未京察,建言咨访历来也一同进行,那便各司其职吧。科道官尽快拟疏,奏评南京诸官优劣,考功司也尽快把访单做好,择日再合议。”

“……阁台以为如何?”贾咏仍旧尊敬地问向杨廷和。

这个时候,杨廷和才睁开了眼睛,缓缓点了点头:“历来京察,这建言咨访,轻易便花去三五月时间。一则咨访急不来,二则也不能偏听、偏信。如今六月便下了旨,半年时间,总该是够用的,如此安排甚妥。就算不够用,多花上一些时日,也要为求谨慎,别冤枉好官。为官不易,五品以下前途皆系于此,鸣和,公瑾,才伯,你们需谨记啊。”

贾咏微微张了张嘴。

夏言建议不用等到科道官的建言都上来了才制作访单,意思就是别纠结于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