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 第八百五十四章:二十四节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五十四章:二十四节气(1 / 4)

后方大屏幕上,宣传片正在用发语介绍着华夏二十四节气。

李逸指着宣传片中的画面,冲镜头解释:“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产物,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它和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星象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代的华夏先民就是在观象授时的时代,根据斗转星移来定了岁时。

斗转星移,指的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星象,也就是北斗七星。

西汉初年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云: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

这指的是北斗七星在斗转星移时的斗柄旋转方位,寅位就在正东偏北,这也是后天八卦里的艮位。

华夏先民将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寅位的时间设为起点,将北斗七星顺时针旋转一周的时间设定为一年。

斗柄依次指向十二辰,是为十二月,岁末指丑方,正月还寅位,由此终而复始、万象更新。

也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命人采用立杆测影的方法,也就是用土圭插在地上,测量日影,将日影最长,白昼最短的这天定义为冬至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二十四节气引入了《太初历》。

《太初历》里把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均分为十二等分,称之为中气。

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就出现了。

它是华夏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也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正是因为华夏先民对大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结,才孕育了华夏发达的农耕文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缔造了璀璨而辉煌的华夏文明。

华夏先民们很善于从大自然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