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安西兵日记> 第104章只能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4章只能走(1 / 3)

二月初七,表弟终于入土为安,关于庙号与谥号的争论也尘埃落定。

庙号和谥号不同,谥号是对大人物一生功过的评价,庙号则只针对皇帝,最初只有在位时间长且有作为的皇帝才能有庙号。比如两汉二十九帝(正史承认的是二十四个),获得庙号的只有七个,含金量超高。

汉代后庙号就烂大街了,变成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也是自周书谥法中取字,用作评价帝王功过的标准,至于谥号则几经变动,玄宗皇帝闲着没事,将帝王谥号统一定为七个字作为标准。(唐宋时还算要脸,选字基本公正,越往后越滥,到清努尔哈赤,谥号有足足二十五个字,就是找了一堆好字硬堆)

老李庙号是宪宗,这是上谥,博闻多能曰宪,赏善罚恶曰宪,文武可法曰宪,创制垂法曰宪。

这是文臣对老李功劳的认可,但宪字解释中隐隐有用权谋和刑法过甚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对他晚年杀戮的谴责,总得来说还算公正。

表弟在位三年半,朝堂清平,天下大定,收复故土,朝野祥宁,文治武功皆有建树,更难得的是他在位期间竟没有下一道惩罚批评臣子的诏书,没有一道增加赋税的政令,大兴土木这些更是无从谈起,虽然即位初疯玩了一阵,但那都不算什么,默契忽视掉便可。

庙号的争论主要是孝,仁和宣,这三个字都是准一流上谥,特别是孝和仁,接近儒家对帝王的最高评价,若是在位时间能长些,肯定就是一等美谥的争论。

有争论并不奇怪,主要是表弟这皇帝做的有些奇葩,说他勤政爱民有些说不出口,说他昏庸无道则是妥妥的昧良心,实在不好评价,

孝,仁和宣三个字都有道理,又都不是那么准确,最后李德裕和老裴一起支持用孝。善事父母曰孝,尊仁爱义曰孝,先意承志曰孝,德加百姓曰孝,继志成事曰孝,几谏不倦曰孝。

表弟孝顺父母,不扰百姓,继承先帝遗志,能听臣子谏言,都算准确,只是无法体现他的武功,那便要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