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宋将门> 第451章 赵祯很支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1章 赵祯很支持(1 / 5)

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宋代的财政收入很高,税收制度很严密,商税也占了财政的大头儿,就认为宋代商人负担很重,或者说,该收上来的税都收上来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就拿眼下的大宋岁入来说,为了方便起见,按照每年一亿贯算,其中实际的货币税收只有四千万贯不到,这还是王宁安折腾了许久,增加的结果。

这四千万贯中,有1800万贯是盐税,700万贯是关税,只有1500万贯是各种商税,而其中开封和平县,两地又占了近1000万贯,分到其他地方的商税十分有限。

再仔细分解其中的细项,就会发现所谓的宋代商税,和后世常见的增值税、印花税、营业税等等,并不相同。

宋代税收当中,最主要的是专卖所得。

盐是其中的大头儿,另外铜、茶、酒、铁、糖,锡,马、牛等等,朝廷通过扑买的形式,将特许经营权交给某些大商人,这些商人向朝廷缴纳一笔钱,朝廷只负责维持市场秩序,商人自负盈亏。

宋代的商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税”,一种是“住税”,所谓过税就是沿途路过某些关口,需要缴纳税金,不多,每千文交20文钱,住税则是贩运到了市场,进驻商铺,需要缴纳的税,有点类似营业税的性质,千文交纳30文。

合起来两项是百分之五,看起来并不高,可实际上操作起来漏洞非常大。

比如过税,一路上不可能只是一个关卡,每过一个就要缴纳一次,至于住税,县衙收完了,知府衙门收,知府衙门收了,场务还要收,实际上的商人是很憋屈无助的。当然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些特例——比如士人!

从神宗皇帝开始,大宋准许部分官户减免两税,当然,大宋朝廷还是很谨慎的,设置了种种限制,但是很多事情只要开了口子,就会如决堤的洪水,滔滔不断。

士大夫不会亲自经商,但是他们可以让自己的亲族,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