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宋将门> 第865章 文彦博罢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65章 文彦博罢相(1 / 5)

一  兖州的工厂一共纺织出37万匹棉布,除了卖出去的20万匹之外,还有17万匹,以红利的形势,返给了兖州的百姓。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句诗怕是无人不知,苏辙在盘点一年的收获之后,他认为百姓干了太多的工作,必须修水渠,修道路,建学堂……放在以往,几十年也未必完成这么多,给老百姓分一点好处,是理所当然。

每家半匹棉布,至少让孩子老人能换一身新衣服,过一个舒心的年……也的确如苏辙预料的,兖州百姓,欢欣鼓舞,充满了斗志,都卯足了全力,想要大干一场。只要三年的光景,就能拥有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土地,哪怕累死也值得了!

盘点兖州各项成绩,除了纳税比济州少之外,其他的各项,都遥遥领先。

而且济州的优势很快就会被碾压。

因为随着兖州教育的发展,在两三年之后,就会拥有一大批素质极高的工人……而且兖州的基础设施更好,灌溉水渠更多,棉花质量也高……这些优势足以帮助兖州,彻底超越济州了。

文彦博努力想要找兖州的麻烦,证明他不差。

结果找来找去,文彦博只找到了一样,那就是兖州处置的罪犯,甚至比济州还多,要知道济州的罪犯比以往增加了十倍,兖州竟然更多?他们到底干了什么?

这个问题,章惇给出了答案。

被他们处理的都是孔家遗留的打手,还有流氓地痞,各种人渣无赖,当然,还包括一批士绅地主……

审视兖州的发展,王宁安终于想通了,看清楚了,他觉得自己升华了……拗相公说,分田能给百姓留一条退路,给变法争取迂回的空间,这个说法当然有道理,王宁安又看到了另一层深意……

从先秦开始,就出现了租佃的模式,经过了一两千年,已经相当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围绕土地运作的复杂关系。

首先就是乡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