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混在明朝做女婿> 第358章 善恶有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8章 善恶有报(1 / 6)

就在陈友谅跟朱重八对峙鄱阳湖,相互操演水军,剑拔弩张的当口,这边的腊梅回到了元宝山。

马车从九江出发,足足走了一个月,元至正21年的春天,她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其实元宝山并不是腊梅的老家,她的老家在河南。

十八岁那年才跟着母亲逃荒过来的,因为那时候陈浩在马家村设立了粥场。

只要是当时逃荒过来的难民,差不多都没走,全留在了马家村。

再加上村里从前的老住户,山民的数量不下四千,完全是个成熟的集镇了。

这还不包括招聘的女兵跟陈浩从应天带回来的一千女兵。

经济的发达,粮食的充足,畜牧跟手工业的发展,让四周几个县聚集了大量的难民,大家不得不在这儿安顿新家,纷纷落户。

元宝山一带全部人口加起来,不下十几万。

谁让四周战火纷飞,庄稼连年欠收?整个江淮跟长江中下游都是旱灾和涝灾没人治理?

树挪死,人挪活,哪儿的黄土不埋人?

元宝山一带成为了全国灾民向往的世外桃源。

迄今为止,仍然有大量的难民不断涌入,陈浩都是来者不拒。

村头一直都有粥场,四季不断,吃饱喝足的难民,纷纷来投奔陈浩,别管男女老少他都要。

能种地的,分发给他们土地,大量开荒,不能种地的就养牲口,养家禽。

再不然,就学习编制,制作陶瓷,只要不懒,他会让任何人都活下去。

孩子们到年龄,纷纷赶进学堂去念书,他在四个县之内至少创办了几十个学堂,几十个教书先生在教会娃娃们读书识字。

目前,除了山西,元宝山已经成为了难民最佳的避风港湾。

腊梅乘坐马车,来到村口却没进村,反而让车夫将她送到了元宝山的半山坡。

一脚踏进公用的墓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