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皇宋锦绣> 第四百九十七章 预制板和吊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九十七章 预制板和吊车(1 / 6)

铁路的收益,那是以后的事情,也就是叶清臣掌握,韩琦虽然也通庶务,可是他更多的是在军事上面来考虑的。

跟运河有枯水和丰水的不同,丰水期间运载量大,枯水的季节会降低,同时,还有诸多的限制,船只不可能跑太快。

这一点,对于铁路来说,不存在,只要养护的及时,就算是都冬天,都可以运作,而快马的速度,又完爆快船,按照一个时辰100里来计算,一天12个时辰,就是1200里,那是真正的日行千里。

从汴梁到灵州,全程通车的话,2天就能够抵达,就算是中间的节点,比如说关中,不适合直接贯通,这个时间也可以减少到10天左右。

那就不是步兵的速度,而是骑兵的速度。

在这样的前提下,就算西夏不灭亡,西北再发生战事,他们也会轻松很多。

只要准备半个月左右的粮草,就可以支撑短时间的战争,战争结束,也可以快速的把军队送回去。

军队永远在驻地,是最节约,长期形成的驻扎习惯,不但更加舒服,还耗费更低,这就等于客观的减少了投入。

更别说运费上面的节约,按照赵信简单计算出来的成本,结合定海军本身的运作,一石粮食2000里的运费,最多也就是150文,听起来很高,甚至比运河的运费还要高,可是时效性这一点,就是运河无法提供的,也远低于过去的运输成本。

从汴梁运送到灵州的一石东西,最少的运费都在3贯以上,这也是边疆的粮食贵的根本原因,本地缺粮,粮食几乎都需要外界输入,高昂的成本,让驻军成为了巨大的问题。

这也是西夏跟北宋固有的问题,哪怕军事非常严峻,在整个西北,驻军的数量,也就是几万而已,不能太多了,太多了的话,单纯粮食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现在多150文而已,就算是在汴梁,一些时节的粮食波动,都足以抹平这个差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